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goodnotes官方下载入口 > 新闻动态 >
有人在南京夫子庙强制卖花,付款前10元1束,付款后10元一朵
别看“反”这个字笔画少,不过很多时候,事情的真相,恰恰就藏在这个“反”里面。
你以为是惊喜,结果是惊吓。
你以为是实惠,转头是陷阱。
就像南京夫子庙遇到的这对小情侣,本以为是十块钱买一束花的浪漫点缀,付款后却被告知,不好意思,是十块钱“一朵”。
这个“反”转,来得猝不及防,让人心里像塞了团棉花,堵得慌。
事情大致是这样的。
在南京,夫子庙,一个自带历史文化滤镜、也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。
一对年轻情侣,大概是想给这趟游玩增添点色彩,遇到了卖花的人。
卖花人热情地迎上来,手里捧着花,嘴里喊着:“帅哥美女,买束花吧,十块钱一束,便宜!”
十块钱,买一束快乐,在这样的地方,听起来很划算,也很应景。
男生觉得不错,掏了十块钱递过去。
皆大 لات欢喜的戏码,本该就此上演。
可就在钱货两讫的瞬间,剧情急转直下。
卖花的人忽然改口:“帅哥,我说的是十块钱‘一朵’。”
空气仿佛凝固了。
男生懵了,女生也愣住了。
一束花里有多少朵?少说也有八九朵吧。
这就意味着,原本十块钱的买卖,瞬间变成了八九十块。
卖花人就那样看着他们,没有了之前的热情,眼神里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。
情侣俩大概也是涉世未深,或者是不想在这样的场合起冲突,影响心情。
一番无奈之后,男生又掏了八十块钱,递了过去。
九十块,买了一束花,也买了一肚子憋屈。
这件事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。
往小了说,就是一次不愉快的购物体验。
往大了说,它像一根针,刺破了我们对某些场景的美好想象。
它暴露出的,是交易中最不该缺少的——诚信,在这里出现了断裂。
这种“先礼后兵”,或者说“先引后坑”的模式,伤害性不大,侮辱性极强。
它利用了信息差,利用了人们怕麻烦、不想在公共场合争执的心理。
十块钱一束,是诱饵。
十块钱一朵,是收网。
这网,捕的不是鱼,是人心里的那点善意和信任。
遇到这种事,我们该怎么办?
理论上,当然是据理力争,甚至报警求助。
保留好证据,比如录音、录像,或者寻找周围的目击证人。
但现实往往是,当你身处其中,面对对方可能的纠缠、周围人或许冷漠的目光,很多人会选择“破财消灾”。
这可以理解,但并不值得提倡。
因为每一次妥协,都可能纵容下一次欺诈的发生。
至少,要把这事说出来,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的“坑”,提前防备。
也让相关的管理部门听到,看看能不能有所作为。
这种“花”式套路,并非孤例。
在很多旅游景点、车站码头,类似的消费陷阱时有发生。
记得多年前,在某著名雪乡,一碗泡面卖几十块的新闻,就曾沸沸扬扬。
还有些地方,会有穿着特殊服饰的人热情地拉你合影,拍完照,一张口就是几百块。
或者是一些“免费”的体验项目,比如品尝特色小吃、体验民族风情,体验完了,账单也来了,价格高得离谱。
更早些年,还有街头棋局、猜瓜子等等,利用人的好胜心和贪小便宜的心理设局。
这些现象为什么层出不穷,屡禁不止?
根源,可能还是在于“利”字当头。
对于行骗者来说,这种模式成本低、收益快。
他们往往选择流动性大、人群密集的区域作案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。
就算被投诉,处罚力度可能也有限,违法成本不高。
对于受害者来说,损失金额不大不小,维权成本却可能很高。
时间、精力、心情,都是成本。
很多人权衡之下,选择了沉默。
监管层面,也面临挑战。
这些行为隐蔽性强,多是口头约定,取证困难。
管理起来,就像打地鼠,按下葫芦浮起瓢。
需要更精细化、常态化的治理手段。
更深层次看,这也折射出一种社会现象:在快速流动的社会里,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变得脆弱。
当“一锤子买卖”的心理占据上风,诚信就容易被抛诸脑后。
《论语》里有句话说得好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
意思是,一个人要是失去了信用,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。
这话放在几千年前是警世恒言,放在今天,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,更是立身之本,经商之道。
没有了“信”,再美的风景,再热闹的场所,也会蒙上阴影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